年輕這個形容可以是絕對的,也可以是相對的。
客觀上來說年輕人,就是介於17~25歲年齡層間的人。這個年齡層間的人正值人生青青年華時期,活力有熱血的時候,精神和體力都處於人生高峰期,是讓其他年齡層的人欣羨的黃金時期。然而,年輕也可以是一種相對的比較,例如說三十歲的人,在四十歲的職場前輩面前,讓人會被認為是還年輕的小伙子;四十歲的中產階級人員,在五十幾歲的單位負責人面前,相對來說仍是年輕仍有發展空間。這種相對年輕,和社會地位及職位高低並無絕對正相關,並不會因為三十歲就是CEO,底下年紀較長的員工就會認為你長於他們。但奇怪的是,當年輕輩的人進入到職場後,或是得面對其他社會議題時,突然之間,年輕變成一個前輩或是主管可以攻擊的缺點。工作上的小錯或是表現未達到他人預期時,很容易就被他人馬上貼上「太年輕」、「沒有經驗」的標籤(又來貼標籤了!),好似年輕是一種錯誤,沒有經驗是一種不應該似的,又好像年輕是一種限時疾病,每個人都要得過才會有免疫力。故然,並不是說年輕人就該被允許無數的犯錯和突槌,但,難道那些相對年長的人沒有年輕過,人生沒有出過紕漏過嗎?
聽過不少懷著衝勁和抱負的年輕人進入職場及社會,會因為自己比較年輕,沒什麼經驗,變成主管盯哨的對象,或是其他人推堆工作的對象,之後再對他們貼上工作沒效率,太年輕不懂進退的標籤。我並不是說年輕人不該被訓練和接受批評,而是不認為相較年長的前輩們,應該拿年輕來當箭靶,好似年輕本身就是一種過錯,且一無可取。然後在年輕人為自己發聲說話時,指責他們是不抗壓的草莓族,未吃過苦的尼特族。這算什麼?年輕人被賞巴掌還不准叫痛為自己伸護,因為我們應該虛心接受指教,尊重所謂人生經驗及社會職場上的前輩,活該應該背上標籤保持沈默,現在在演現代阿信嗎?霎時之間,年輕和沒競爭力之間劃上了等號。前陣子吵得很兇直到現在都仍有爭議的22k,所謂的前輩們對所謂年輕新人職員批評聲浪波不少,認為他們沒能力、不願意學、不肯付出、甚至沒有22k價值。奇怪了?這樣特質的人難道只存在於年輕人輩而已嗎?工作能力不夠、無法接受新知學習新東西、又不願意為公司付出太多的員工,不是各個年齡層,各個工作單位都有這樣的人存在嗎?怎麼發生在年輕輩人的身上就變成一種不可容忍刺眼的錯誤?想當然爾,並不是說大家都該一起擺爛接受這樣的員工存在,只是想點出,把這些負面特色認為是年輕人對公司社會的附加價值的人們似乎有點太眼界狹小以偏概全了。固然是有這樣的年輕人存在,但我不認為佔了主要年輕人比例。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企業公司可以將新人年輕員工的薪資在這幾年中,維持在令人如此乏力的狀況,而不認真思索改進,讓最有衝勁和發展力的社會新生代有目標和收獲,反而是端起社會前輩的架子和經年累月下來的厚臉皮告訴他們,社會就是這個樣子價碼就是如此,要有不要就什麼都沒有。反觀許多其他國家,對於新生代俱備有能力的人是熱情地揮手,開心的開價歡迎,於是,許多人往別國發展事業找尋機會,結果,社會企業公司政府還是沒有相對適當的改變,就像是在賽跑中的烏龜般,雖說龜兔賽跑中終究是烏龜贏了,但我們這隻烏龜是被矇了眼的烏龜!新生代成了代罪羔羊還被當沒見識被噓。當所謂的成人、有經驗的人認為所謂的年輕人的想法和舉動不值得採納聽信參考,認為年輕人的想法不夠全面性,認為他們的計劃理念優於年輕人時,我倒很懷疑的想要知道,在這個他們以自己的眼光角度來運作的社會國家,有多少人是感到滿意且沒有反對聲浪,或是批評意見?就算年輕人都是因為反對而反對不計算在考量當中好了,難道全部的想對的社會前輩們都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滿意度達於80%的環境?現在越來越多的新生代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看得世界和事情也比以前寬廣許多,想法和思考見解上也許或多或少然有點漏洞不足,但是肯定的是大家對於自己的生長的國家的愛和認同感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能以國家為驕傲。
我不喜歡的是,當年輕人出錯時,他人就不假思索地對他們馬上貼上“年輕人”,是因為批評的這些人沒有年輕過,還是反射性的對年輕眼紅嗎?我不懂。年輕是一個美好的詞,請不要隨便把它濫用成一個指責甚至是背後碎嘴的負面詞。